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時間:2020-12-02
近期,生態修復領域內有兩個輿論熱點進入公眾視野:一個是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在生態修復治理中存在種種形式主義問題;另一個是自然資源部推介首批10個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對比之下,有人不禁會問:同樣是生態修復,差異何以如此懸殊?筆者認為,山水林田湖草共同體視野下的生態修復,實際上是一場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的考驗。
那些“要面子不要里子”“講速度不講規律”,甚至以生態建設之名行生態損毀之實等的生態形式主義問題,到底原因何在?從表面上看,有的是源于“簡單快干”出政績的短視觀念,有的是迫于生態治理資金匱乏的實際困難,還有的是囿于忽視客觀規律的認知盲區。諸如此類,實質上折射出了一些地方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的不足:生態修復依然僅停留在傳統工程建設層面,而沒有從生命共同體的空間治理層面整體把握,面對難題“不想干”“不會干”并由此導致“不作為”“亂作為”。回頭再看,那些“山體刷綠”“巖石鋪草”“盆栽復綠”等蒙混行為純屬造假,而河道簡單硬化、脫離實際“一刀切”、追求單一目標顧此失彼等有損生態的短期行為明顯缺乏科學論證。仔細考量,在一定程度上看,“不會干”比“不想干”更需要引起重視。
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生態修復的成功案例,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找到破解投入不足的“金鑰匙”,由此打開生態修復治理的“連環鎖”。這些地方抓住制約生態修復的要害環節,以市場化改革為突破口引入社會資本,激勵專業化企業參與運作,并在政府引導下整體謀劃“政策保障+科學修復+產業融合+共享共治”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有的地方實行“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多資本融合”,有的地方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帶動區域生態保護與發展致富。無論哪種方式,政府和市場都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既能因勢利導推進科學修復治理,又能兼顧后期管理、維護與運營,在生態保護修復的基礎上謀求一域的發展轉型。如此一來,資金“一子落”、治理“全盤活”,這種改革探索已然將生態修復的過程轉化為了國土空間治理的過程。
生態文明時代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肩負著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修復和系統治理的使命,也面臨著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的挑戰。生態修復理念應立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不是違背規律對生態系統造成二次傷害;生態修復工程應著眼于對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進行系統治理,而不是“哪兒疼醫哪兒”的單要素治理;生態修復方法應側重于“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而不是過度干預甚至“大動手術”式人造景觀。從國土空間治理的廣域視角來看,生態修復也不能僅從一時一地來看問題,而要結合區域發展實際乃至國家戰略需求算長遠賬、整體賬。這就要求生態修復從傳統的工程建設思維轉向國土空間治理思維,不僅考慮生態修復工程本身的系統性、整體性,還要兼顧區域國土空間的生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從實踐來看,資金問題向來是制約生態治理的要素之一。如今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土地整治或礦山治理,對人員、技術、資金等要求更高更嚴,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難雜癥。欣慰的是,當前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不僅有多重政策保障,還有科學嚴謹的工程指南,更有可資借鑒的實踐探索。也許,目前zui欠缺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治理能力的全面革新。
【本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地址:
電話:
傳真:
Copyright © 湖北凱蒂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鄂ICP備20013232號-1